日期:2025-07-04 07:52:03
公元253年7月,东吴太傅诸葛恪带领着20万雄师,和蜀汉姜维约定共同北伐曹魏。这场原本看似必定胜利的联合作战,却最终以失败告终,姜维未能有所建树,而诸葛恪也惨遭惨败,损失惨重。
最让人惋惜的是,这支强大的20万大军,却败得如此惨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回顾这场战斗,诸葛恪最初围攻魏国重镇——新城,打算通过围点打援,趁机逼迫魏国求和或投降。结果,魏军的小小防线竟让诸葛恪暴露了指挥上的诸多问题。
新城的守将张特,绝对是这场围攻中的最大亮点。他带领着仅有3000人的守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硬生生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坚持了三个月。虽然城内士兵死伤过半,但张特依然死守不退。可惜的是,东吴的军队损失却更加惨重,尸体堆积在城下,数不胜数,触目惊心。
展开剩余80%面对此状,诸葛恪没有办法正面攻破防线,只得通过消耗人命的方式进行强攻。士兵们试图通过云梯攻城,但结果却是损失惨重,简直是把士兵当作炮灰。无奈之下,诸葛恪命令在城外修筑土山,誓言要不惜一切代价攻下这座坚固的小城。新城的城墙在不断的攻打下已经破烂不堪,诸葛恪相信,攻破新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就在这时,张特采取了一个巧妙的策略。他在清晨时分,写了一封信,将信绑在箭上,射向了吴军的阵地。吴军士兵看到信后,迅速回报给诸葛恪,后者急忙打开信封一看,信中的内容让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请诸葛兄暂时不要攻城,下午我将在城墙上与您商谈投降事宜,请务必答应。”
诸葛恪看着这封信,心中满是轻视,他不屑一顾:“就这么一座小城,怎么可能会坚持得住?张特不过是个小将,怎么能和我较量?”于是他决定按兵不动,耐心等待张特的投降。
下午时分,张特果然按约出现在城墙上,他向诸葛恪行礼,面带愁容地说道:“以前多有冒犯,请诸葛兄见谅。如今新城已经物资匮乏,兵员损失惨重,我们已无法再继续坚守下去,但我还是无法立刻投降。希望诸葛兄宽限几日,让我们与城内尚未投降的顽固士兵商量。”张特的言辞诚恳,然而诸葛恪心中一动,暗想张特此言未必全是心诚。
诸葛恪便问:“为何一定要等几天才投降?难道你们还要等个吉时吗?”张特没有隐瞒,耐心解释:“诸葛兄有所不知,我魏国有一条规矩,若城池被围困,必须坚守100天,若这期间援军未到,才可投降,否则投降的官兵及其家属会受到追责。如今我们已经坚守了90余天,等到100天便可按规投降,届时家属不会受到连累。”
张特继续道:“我新城守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仍有2000士兵愿意继续坚守。我请求诸葛兄再宽限几天,待我劝说那些顽固分子,届时新城便能毫无血腥地交给东吴。”话语间,他显得异常真诚。
诸葛恪心中虽然有些怀疑,但张特的态度让他产生了犹豫。为了表示诚意,张特还将自己的官印送给诸葛恪作为信物,并承诺第二天送来详细的兵员名册。诸葛恪最终心动,虽然并未收下官印,但还是命令军队后撤,暂停攻城。
然而,张特在放松敌人警惕的同时,暗中开始加固城墙,拆毁城内房屋的木料和砖石,偷偷运往城墙上进行修补,甚至还加固了部分防线。等到这一切准备好后,张特不再遮掩自己的计谋,便在城墙上对吴军士兵喊道:“快去告诉诸葛恪,别再做梦了!我魏国大将,怎么可能投降你们东吴的狗杂种!”
当诸葛恪得知自己中了张特的圈套时,怒火中烧,心中既羞愧又愤怒。他命令东吴军立即重新攻城,不攻下新城誓不罢兵。吴军再次集结,拼尽全力向新城发起冲击。然而,张特已经修补好城墙,加固防线,而且士气正盛,如何能轻易攻破?
吴军长期脱离大后方,粮草紧张,武器短缺,再加上热浪扑面,士兵们水土不服,生病不断,战斗力逐渐下降。7月时,曹魏的援兵终于抵达,诸葛恪不敢再冒险,最终不得不放弃攻城,带着满目疮痍的部队狼狈撤退,留下了无数死伤。
子霄读史感悟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一个人平日里口若悬河、思维严谨、分析深刻,但面对眼前的诱惑时,他也可能失去理性和判断,这正是人性的一大弱点。
古人早有警示:“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种谋略思维的核心就是让敌人产生信任,表现出善意,引诱敌人放松警惕。当敌人被利益迷了眼睛,最终会失去警觉,这时反而是我们反击的最佳时机。
刘伯温在《百战奇略》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兵法:“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因其懈怠,选锐卒以击之,其军可败。”意思是:在与敌人交战前,可以先派使者与敌人商谈和约,既能让敌人松懈,又能从内部瓦解敌人。当敌人放松警戒时,再精心挑选精锐部队发动攻击,这样就能轻松打败敌人。
以弱对强,运用计谋是明智之举,也不必过于注重什么诚信。你怎么看呢?
发布于:天津市龙辉配资-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入口-深圳股票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