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28 08:22:31
1949年2月的一个清晨,第三野战军方才完成整编,结束了江北的激战,随即又迎来了改编的盛事。按理说,粟裕应当心情愉悦,然而,他脸上却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显得并不开心。
令粟司令心生不悦的,乃是一份兵团干部的任职名单。
近日,三野精心组建了四大兵团,各兵团的司令员分别是:七兵团的司令员由王建安担任,八兵团的司令员由陈士榘执掌,九兵团的司令员则是宋时轮,而十兵团的司令员则由叶飞担任。
这份名单,与粟裕的预想相去甚远,亦或是与老华野将领们的实际战斗力水准有着不小的差距。
华野时期,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几支雄师非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许世友九纵、王建安八纵莫属。在笔者看来,这些纵队实力相当,均属顶尖的主力部队。次之,则是以擅长阻击战著称的宋时轮十纵,以及韦国清二纵、何以祥三纵等部队。
然而,正如大家所目睹的,四大兵团的司令并非由那些最强大的纵队司令中精选而出。
这就有问题了。
观其他野战军状况。
在第一野战军中,设有两个本土兵团,分别由王震和许光达担任司令员。这两位司令员均曾是一野最为强大的纵队司令。此外,还有两个来自外部的兵团,十八兵团由周士第(曾为徐向前所辖)指挥,十九兵团则由杨得志领军。周士第的指挥才能堪称卓越,几乎可与大将相媲美。至于杨得志,无需多言,他在八路军时期115师,林彪和聂荣臻麾下,便以勇猛著称,堪称一流猛将,其能力可见一斑。
二野下辖的三个兵团,分别由陈锡联担任三兵团司令员,陈赓大将军出任四兵团司令员,杨勇则执掌五兵团。陈锡联将军与陈赓、陈再道将军齐名,被誉为中野的“三陈”,他们皆是勇猛与智谋兼备的杰出将领。而杨勇将军则与杨得志、杨成武将军并称军中“三杨”,其后来官至副总长,能力与那两位“杨”将军不相上下。
在四野的众多兵团中,十二兵团的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其能力与资历均堪称四野之顶尖;十三兵团的司令员程子华,昔日与徐海东并肩作战,共掌红二十五军,擅长独立指挥,勇猛非凡;十四兵团的司令员刘亚楼,林罗的得力智囊,各路野战军参谋长的楷模;十五兵团的司令员邓华,擅长以智取胜,头脑清晰,智力超群。
华北野战军最初由三个兵团组成,后十八、十九兵团划归一野,仅余下二十兵团。该兵团的司令员乃三杨之一,即杨成武将军。他在红军时期曾担任红四团政治委员,并任职于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他以“白袍小将”著称,是聂帅麾下勇冠三军的名将。
一比较之下,问题愈发凸显。其他野战军的兵团司令,其指挥才能均无可置疑,在本野战军体系中,无人能出其右。
为何三野的兵团司令职位,不选择最强大的人担任呢?
这非言陈宋王叶四不足。
查看四位兵团司令情况。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王建安,他是四大兵团司令中毫无争议的佼佼者。
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出身于红四方面军,抗战期间,他于抗大毕业后被派往山东。起初,他紧随四方面军的老总指挥徐向前,徐帅调回延安后,王建安便转投罗帅麾下,继续在鲁中军区担任司令一职。王建安可谓是事业起步辉煌,却逐渐遭遇波折的将领。他最初担任山东纵队兼山东军区的副司令,地位显赫。随着115师与山东军区的合并,罗帅的干部成为山东部队的主力,王建安由此从军区领导人降至鲁中军区司令的职位。
王建安素以务实勤勉著称,他对待遇级别的变动并未流露出一丝不满。在王建安的悉心指导下,鲁中部队日益壮大。华野成立后,八纵应运而生,从鲁南直至莱芜、孟良崮,再到河南,解放洛阳、开封,激战豫东,八纵始终是坚不可摧的主力,在每一次攻坚战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仅凭这些论据,便断言王建安无争议,其能力能超越其他主力纵队的司令?显然不能。然而,后续事件却微妙地透露出中央对王建安的肯定态度。
1948年7月,随着豫东战役的落幕,中央决定将王建安调任华北一兵团担任副司令一职,协助徐向前将军征战山西。需特别注意的是,尽管华北一兵团名义上为兵团,但在徐帅的引领下,它始终被视作一个精巧版的战略方面军。因此,王建安赴任兵团副司令,其身份与地位已隐约预示着未来野战军兵团司令的规格。
叶飞在众人眼中自然亦无太多争议。在华野的13个纵队司令中,他是唯一一位与粟裕并肩作战时间最长的将领。在长征期间,叶飞选择留在江南进行游击战,1935年10月,他与粟裕携手并肩,共同作战。两人志趣相投,情感深厚,自那时起便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生死与共。
新四军组建之际,叶飞初任纵队司令,隶属于粟裕担任副指挥的苏北指挥部。皖南事变爆发后,他转至粟裕担任师长的第一师,担任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在黄桥决战及挺进苏浙的征程中,叶飞在粟裕的指导下,日渐成熟,作战能力亦日益精进。
在解放战争的开端,叶飞经历了一段小插曲,这不仅加深了他与粟裕之间的情感纽带,更加固了彼此的信任。当时,叶飞率领新四军一纵加入山东部队,然而,他部队所擅长的机动灵活的战术在山东部队中显得格格不入,未能再复制在新四军时期的辉煌战果。直至华中、山东两地区合并组建华东野战军,叶飞再次回归粟裕麾下,在宿北战役中,他一举歼灭了国军整编第69师,重拾了那份珍贵的将帅相知之情。自此,一纵逐渐成长为华东野战军中的头等主力。
左一叶飞
陈士榘担纲兵团司令一职,指挥方面固然无懈可击,然而若对华野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众人或许能察觉到其中的一些不寻常之处。陈上将的作战能力自是无可挑剔,115师时期担任林罗的参谋长,山野时期则为陈毅将军提供智囊支持,其基本功扎实,堪称典范。
昔日我国军队的高级参谋长,通常倾向于选拔具备黄埔军校背景的人才,然而陈上将却并非出身于此。他之所以能胜任此职,或许正是得益于其卓越的思考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这些特质恰好与参谋长一职的要求相契合。然而,在山野时期,陈士榘的表现似乎并未达到最佳。1946年底的宿北战役,这是华东野战军首次遭遇规模较大、对手实力亦强的战役。在宏观指挥层面,粟裕上将对于分割包围、逐一击破的战术运用得当,但问题却出现在战场上的兵力调度上。叶飞所率领的一纵部队,被命令穿插分割整编11师与整编69师,其中部分部队不幸被隔断,面临被全歼的险境。叶飞坚持要求前进指挥部增派援军,却不知为何,这一请求遭到了前指的拒绝,以至于叶飞在电话中差点与前指负责人发生争执。
1947年7月,陈士榘被委以重任,领导三、八、十纵队进攻鲁西南,这一行动使他实际上离开了参谋长的职位,转而担任兵团司令。从红军时代到解放战争,我军普遍受到国军的影响,使得参谋长的地位略逊于下级部队的主官。陈士榘此次任命无疑是一次晋升,然而,这也可能暗示着粟裕有意为之,可能是为了寻找另一位得力的参谋长。1948年4月,张震被任命为华野副参谋长,成为粟裕最为信任和得力的指挥助手,这一人事变动似乎揭示了背后的策略。
在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陈士榘被正式任命为第八兵团司令,其能力虽与同期多位老纵队司令不相上下,但仍脱颖而出。该职位空缺后,由张震接任。陈上将的晋升,与四野参谋长刘亚楼同被重用,显示出中央和方面军对其认可、信任,并有意赋予重任。但有趣的是,在沪宁杭解放后,第八兵团被取消番号,其机关与华东军政大学合并,陈上将转任校长一职。尽管该校地位显赫,但陈上将从一线部队指挥岗位调至院校,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不言而喻,智者自明,无需赘述。
谈及宋时轮,此乃我军一位功勋卓著、勇猛善战的杰出老将。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资历深厚,在华野各纵队司令中,除许世友外,鲜有人能出其右。宋上将所率领的十纵,以其擅长阻击作战而闻名,素有“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美誉。在解放战争中,十纵建立了赫赫战功。我们应当客观地认识到,十纵在阻击作战中确实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每一支野战军中都存在这样的精锐部队。
进攻能力在野战军中至关重要,这是取胜的关键所在。以十纵为例,其特性决定了它难以成为顶尖的主力部队。在评估宋时轮将军的指挥才能时,尤其是与叶飞、陶勇、王必成、许世友、王建安等猛将相比,他们的攻防能力相对均衡,无明显短板,这一点尤为明显。
宋上将出任九兵团司令员的职位并无不妥,中央对其亦抱有充分的信任。然而,相较之下,似乎仍有更为出色的人选可供挑选,这不禁让人心生诸多遐想。
粟裕将军深以为然的四位将领,除前文所述的叶飞之外,尚包括四纵的司令员陶勇、六纵的司令员王必成,以及九纵的司令员,后继担任山东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
首先,让我们谈谈陶勇。作为华野歼敌数量最多的部队——四纵队的一员,陶勇以其勇猛无比、时常亲临前线的作风著称。在叶、陶、王三位威猛虎将中,陶勇以其威烈迅猛的气质独树一帜。陶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最初在红四方面军服役,在长征过程中转至红一军团,而后在河西战役中又回到了红四方面军,始终在徐帅麾下效力。抗战时期,陶勇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之后被分配至新四军工作。
粟裕并未因系统渊源而对陶勇怀有成见。一旦发现他是一位难得的勇将,便立即将其纳入麾下,重点栽培。在新四军重建后,新四军一师中,叶飞担任一旅旅长,陶勇则担任三旅旅长,成为他的铁杆部下。
粟裕对待他人,若是未曾亲近,便不再深交;一旦亲近,便倾尽心意,毫无保留。他在用兵指挥上的法则,悉数传授给了陶勇。在黄桥决战中,面对韩德勤,陶勇在粟裕的指挥下,表现出了出色的战斗力。粟裕还为他更名,由原名张道庸改为陶勇,并为他介绍对象,主持婚事,宛如一位兄长对待幼弟。粟裕忠诚直率、无私奉献的性格,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陶勇。然而,仁慈柔弱的作风并未在陶勇身上体现,他过于刚直,最终未能保全自己的声誉,结局亦不尽如人意,这或许正是江山易改,而秉性难移的写照。
新四军北移之后,陶勇所率领的四纵队未曾参与宿北战役,却全程参与了其余所有重大战役。在围攻孟良崮的战斗中,陶勇的部队是主攻力量之一。就指挥才能而言,陶勇与叶飞可谓旗鼓相当,二者难分高下。
若粟裕有意为老新四军将领谋取些许权益,陶勇是否会在宋时轮、陈士榘、王建安之上?虽不至于远超他们,但至少能与他们并肩,实力相当,不容小觑。
六纵司令王必成,与陶勇颇有几分相似,早年同样身披红四军的战袍。转战新四军之后,凭借其超群的勇猛,他被誉为“王老虎”。粟裕将军亦有意对他亲自指点。在新四军重建之际,王必成被任命为一师二旅的旅长。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粟裕对叶、王、陶三位旅长的青睐程度非同一般。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华东野战军最强大的三大纵队,每次重大战役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关键在于他们对粟裕的深厚感情、对战术的深刻理解,以及战场上的快速领悟和精准执行。
王必成心中唯一的遗憾,莫过于解放战争初期在涟水的二次战斗中,与张灵甫所率领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正面交锋,导致伤亡惨重,且涟水城不幸落入敌手。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的华东战场在解放战争初期,除了粟裕在苏中地区一度占据优势外,其他地区均面临困境。山东部队在王耀武的指挥下,处处受制于人;陈毅与薛岳在津浦路上的激战,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涟水的失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国军的整体装备水平和部队素质在各个战场普遍超越了解放军。除非具备粟裕那样的卓越指挥才能,否则在战场上基本难以避免失利。这乃是大势所趋,非个别将领之过。
粟裕青睐陶勇、王必成的原因显而易见,那么对于许世友,他为何也认为他适合担任兵团司令一职呢?
在粟许之间,确实存在诸多热议的话题。其中,孟良崮战役中的摔电话事件便是其一。尽管该事件的细节难以详实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许世友对陈粟的指挥产生了质疑。这一点,在官方出版的《陈毅传》中有所记载,陈毅曾强行压制了这种质疑。另一个话题则是济南战役的用兵策略。粟裕主张将重心放在打击援军上,将超过半数的兵力部署在鲁西南,以阻击并歼灭杜聿明所率领的援军。而仅留下14万人负责攻城。因此,许世友直接向中央发电请求调整部署,却遭到了毛主席的严厉批评,并被要求一切行动听从粟裕的指挥。
这并不意味着粟许之间存在矛盾。实际上,许世友上将与华野的将领们感情深厚,粟裕将军自不必说,陶勇、王近山、叶飞等诸位亦然。其中某些细节不宜在此赘述,有兴趣者不妨查阅陶勇将军的传记。当时正值风雨飘摇之际,许世友上将挺身而出,力邀陶勇将军返回南京疗养。在这枪林弹雨中结下的生死情谊,无疑是无可置疑的。
粟裕对许世友将军的指挥才能深信不疑。1947年七月,分兵作战时,东线的二七两个纵队全权交由许世友将军指挥,而谭震林则以副政委的身份随行,实则如同镇守一方。在后来的胶东战役中,解放鲁中的重任亦由许世友独立承担,粟裕并未派遣他人增援指挥,反而将擅长组织与指挥、且曾主动请缨担任纵队司令的张震调离,这充分体现了粟裕对许世友指挥能力的极大信任。
在济南战役中,挑选一线指挥官时,毛主席亲自选定许世友,命其立即结束休养,火速上任。难道华野的其他纵队司令就不够资格吗?或者紧急从山西召回的王建安就不是合适人选吗?他们当然可以,但选用许世友无疑更为稳妥。在国难当头之际,正需要像许世友将军这样的人才来担当重任。
为何不任命许将为兵团司令?
其背后的原因并非寥寥数语即可阐明。最直接的缘由在于许世友腿部受伤严重,以致无法随军南征,参与淮海战役,只得返回胶东休养。因此,在华东野战军进行整编之际,未能赋予他重要职务。这是因为兵团级机构与纵队不同,并非基本的作战单元,其指挥性质更多表现为临时性的。
另一因素,许世友将军驻守山东,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根据渡江战役的战况,若出现兵力不足的情况,山东剩余的地方部队将被提升为主力,进而组建新的兵团,而许世友将军将担任该兵团的司令。若您观察三野与四野的兵团序列,便会发现,三野的兵团编号依次为七、八、九、十,而四野则从十二号兵团开始,依次为十三、十四、十五兵团,其间却缺少了十一兵团的编号。
继而,随着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路南征,野战兵团的组建需求已不复存在,故此计划便被暂时搁置。
此传闻虽无确凿的官方文件佐证,然而,鉴于许世友将军日后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事实,可见中央对其抱有极高的期望,或许当年的确有过这样的深思熟虑。
诸多因素交织作用,致使陶王许三位均未当选为兵团司令。实则此事非同小可,兵团级领导职位,乃是后来1955年大授衔评定上将军衔的重要依据。许上将声望显赫,自然未受此影响,传闻他最初甚至被纳入大将的候选名单。相较之下,陶勇和王必成两位将军仅被授予中将,而陶将军的最终结局尤为令人扼腕,真乃遗憾之至,令人惋惜不已。
龙辉配资-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入口-深圳股票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